本帖最后由 1041 于 2016-9-2 15:38 编辑
写于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中医之“中”,很多人会想到是中国之意,以区别于西医,通过和我的民间太极老师学习和理解,自己有了点认识。现认识到中医之“中”是指相对平衡,是中道,是调理人体阴阳之相对平衡之道,也是古人所讲中庸和谐之道。中医至精至微,又至宽至广。中医应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人和自然之道,即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数术之能力;应是通过实修体悟有所实证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家。古人之所以能写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能总结出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人体穴位,这些如果不经过实修体悟是写不出来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具备资格给人看病,如果对人体经络循行、穴位无体征认识,对人和自然环境间关系不了解,光有理论和临床是不完满的。有句古语:用药如用兵。中医是培养大家的,需要有大德。早在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就有《大医精诚》之著述。一个有责任的中医应是用心给病人看病,在了解病人病灶的同时,关键要帮助病人分析找到病根、病源,要了解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志、家庭生活工作环境等等。试想如果一位医生给每位病人看病几分钟看一位,对病人的情况能了解多少?能准确找出病人得病的根和源吗?如果一位医生每天接诊几十、成百病人,如果都用心去看每一位病人,医生的身心超负荷运转,一两天可以承受,天天如此还能用心看吗?可惜目前的社会现状既如此。很多人迷信大医院、专家,花高价并不一定得到高质量服务。我接触到一些民间传统中医,他们的医道医德常人可能无法认识理解,诊病调病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常人能认识和理解的方法,且简单有效。这两年通过学习接触传统中医,和自己以前认识的中医确实大不一样。很多未知的,以前理解不了的,现在明白些道理后,实际很简单易懂,也不觉玄妙神奇了。
所谓病,我理解就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的状态,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预警或警告表现。往往显示出的病灶不一定是病源、病根。可惜现在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习惯,也可以说是种迷信,病了第一反映就想到针对病症病灶吃药看病,把病多当成坏事,从不反思自己为什么得病?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别人没病,病只找自己?看不到病其实也是好事,这也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或说免疫力)预警提示自己该反省了。古人讲日省三身,现代人都不屑一顾,不明其内涵。身体出现的这些预警表现即是病灶,但病灶不一定就是病根、病源。如:眼病,多与肝有关;耳病多与肾有关,鼻病多与肺有关等等。西医一般眼病治眼,头痛医头,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医则讲究追根溯源从根源入手治本,不同部位的头痛,可能对应体内不同的经络脏腑问题;同样血压高病人,高压高和低压高,对应不同的脏腑问题;同样的糖尿病人,尿糖或血糖高,对应不同的体内问题。常人思维习惯是得病外求去医院、看医生、吃药,很少想到内求反省己身为何得病?病实际就是身体出现不平衡不和谐,不平衡根源多在其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行顺畅,各脏腑各尽其职不会乱,人也即安定少病。《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早已告诫后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在很多得癌症、白血病、败血病等疑难病人,本人和其家人往往一确诊此病就失去理性,心慌意乱,失去了中(心的安定),总想寻找快速有效的方法和药祛病,看一个中医专家,感觉效果不明显,又换一个医院或医生,从不反思,能得此病非一日之功,是自己生活中饮食、起居、情志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却想几天、几十天就去掉病,怎可能?并且从中医的角度讲最忌讳吃几天药不行就换医生看,医生也需要病人相对稳定和信任,要通过吃药的药效和反映观察调整药方。现在很多病人往往是这个医院医生看两次不行就换另一个,医生也需从头了解病人。病人和家属这样来回来去折腾,对病人并不一定有利,凡事都是阴阳共生,利弊共存。
注:篇幅不够,转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