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莲寒舍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医、病、中药的一点认识

[复制链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5:3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041 于 2016-9-2 15:38 编辑

           写于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中医之“中”,很多人会想到是中国之意,以区别于西医,通过和我的民间太极老师学习和理解,自己有了点认识。现认识到中医之“中”是指相对平衡,是中道,是调理人体阴阳之相对平衡之道,也是古人所讲中庸和谐之道。中医至精至微,又至宽至广。中医应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人和自然之道,即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数术之能力;应是通过实修体悟有所实证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家。古人之所以能写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能总结出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人体穴位,这些如果不经过实修体悟是写不出来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具备资格给人看病,如果对人体经络循行、穴位无体征认识,对人和自然环境间关系不了解,光有理论和临床是不完满的。有句古语:用药如用兵。中医是培养大家的,需要有大德。早在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就有《大医精诚》之著述。一个有责任的中医应是用心给病人看病,在了解病人病灶的同时,关键要帮助病人分析找到病根、病源,要了解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志、家庭生活工作环境等等。试想如果一位医生给每位病人看病几分钟看一位,对病人的情况能了解多少?能准确找出病人得病的根和源吗?如果一位医生每天接诊几十、成百病人,如果都用心去看每一位病人,医生的身心超负荷运转,一两天可以承受,天天如此还能用心看吗?可惜目前的社会现状既如此。很多人迷信大医院、专家,花高价并不一定得到高质量服务。我接触到一些民间传统中医,他们的医道医德常人可能无法认识理解,诊病调病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常人能认识和理解的方法,且简单有效。这两年通过学习接触传统中医,和自己以前认识的中医确实大不一样。很多未知的,以前理解不了的,现在明白些道理后,实际很简单易懂,也不觉玄妙神奇了。

     所谓病,我理解就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的状态,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预警或警告表现。往往显示出的病灶不一定是病源、病根。可惜现在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习惯,也可以说是种迷信,病了第一反映就想到针对病症病灶吃药看病,把病多当成坏事,从不反思自己为什么得病?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别人没病,病只找自己?看不到病其实也是好事,这也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或说免疫力)预警提示自己该反省了。古人讲日省三身,现代人都不屑一顾,不明其内涵。身体出现的这些预警表现即是病灶,但病灶不一定就是病根、病源。如:眼病,多与肝有关;耳病多与肾有关,鼻病多与肺有关等等。西医一般眼病治眼,头痛医头,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医则讲究追根溯源从根源入手治本,不同部位的头痛,可能对应体内不同的经络脏腑问题;同样血压高病人,高压高和低压高,对应不同的脏腑问题;同样的糖尿病人,尿糖或血糖高,对应不同的体内问题。常人思维习惯是得病外求去医院、看医生、吃药,很少想到内求反省己身为何得病?病实际就是身体出现不平衡不和谐,不平衡根源多在其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行顺畅,各脏腑各尽其职不会乱,人也即安定少病。《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早已告诫后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在很多得癌症、白血病、败血病等疑难病人,本人和其家人往往一确诊此病就失去理性,心慌意乱,失去了中(心的安定),总想寻找快速有效的方法和药祛病,看一个中医专家,感觉效果不明显,又换一个医院或医生,从不反思,能得此病非一日之功,是自己生活中饮食、起居、情志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却想几天、几十天就去掉病,怎可能?并且从中医的角度讲最忌讳吃几天药不行就换医生看,医生也需要病人相对稳定和信任,要通过吃药的药效和反映观察调整药方。现在很多病人往往是这个医院医生看两次不行就换另一个,医生也需从头了解病人。病人和家属这样来回来去折腾,对病人并不一定有利,凡事都是阴阳共生,利弊共存。


注:篇幅不够,转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5:36:1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常人对药的理解也多是狭义的,一般只认为药厂出的药,医院开的药、药店卖的药才是“药”,这些药实质都是利用物质的偏性,作用于人体,以调理人的阴阳从失衡状态趋于平衡,这是用外界物质干预法达到调理人体平衡的目的,其实这种外部干预法也会干扰和打乱人体自身固有的自我保护调节系统,必然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只是轻重有别。熬汤药为什么要用砂锅?因砂为土,为五行之“中”,相对来说不具有偏性,因此不会改变所熬汤药的药性(即偏性)。这也是熬药为什么要用砂锅熬的道理。
       我现在理解的中药应是更加广泛的,它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说到的,应是涵盖所有能通过人体五官和皮肤等传导进入影响人体的物质都可以称其为“药”。如:
1、食物: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多具偏性,只是相对于药的偏性要小,所以可当食物长期食服,因此食物也可以起调节人体阴阳之效,它相对于中药要温和、缓慢,副作用小,即食疗。因此食物也可称其为“药”。我们常说:人不要偏食。长期偏食,积少也会成多,就会影响人体阴阳失衡。
2、文字:举个例子:两个同时做癌症检查的人,检查结果搞错,掉包了,结果非癌症之人拿到的检查结果是癌症确诊报告,得癌症的人拿到的检查结果是非癌症确诊报告。最后没癌症的反而因害怕和恐惧,心情抑郁、纠结,导致气血郁结致病被吓死;实际得癌症的人因看到检查结果确认不是癌症,心里反而踏实平静,照常生活,心情舒畅,反而没事,活下来了。对不是癌症的人,那一纸检查结果(文字)对他来说就是一副毒药,对实际得癌症的人所拿到的那个检验报告对他来说就是一剂良药。书也一样,有的书看了可陶冶人的情操,令人愉悦;有的书,可激发人的欲望、幻想、心动、紧张......。所以文字信息通过人的眼、脑、心,继而影响五脏,也可以起到“药”的作用,所以广义上讲文字也是“药”。
3、语言:恶语伤人这词大家都知道,一句不中听的话,可以令人郁闷甚至可以导致背过气去;一句温暖的问候,可以沁人心脾,温暖冰冻的心。能说语言不是“药”吗?
4、声音:声波及场对五脏也会产生相应影响,古人传下来的“六字诀养生功法”就是利用声波加动作导引调气血,达到调病养生之目的。所以声音也可视为一种“药”。      
5、音乐:有的音乐可以听了令人安静、心情舒畅;有的音乐听后会令人热血沸腾,蠢蠢欲动,翩翩起舞....。所以音乐也可以称之为“药”。现在网上就有利用音乐编曲治病的。
6、影像视频:有的电视节目看着会令人捧腹大笑开心,有的节目看着会让人潸然泪下或惊悚万分。它能影响人的身心,使人体产生变化,所以它也是“药”。
7、五色: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对应心、脾、肝、肾、肺。在阴森黑色调场合,会令人感觉恐怖、发冷、起鸡皮疙瘩;在阳光暖色调下,会让人感觉温暖。想一想人在茫茫雪地里生活,为何要带墨镜,否则会雪盲?人若在全红色房间长时间生活居住,人会心烦气燥。颜色可致病,也可治病。五色食物也可对应调理人体的五脏之病。
8、五味:咸甜苦辛酸对应五脏肾、脾、心、肺、肝,五味也可影响五脏,进而起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之效,五味也可称之为“药”。
       以上所说物质,通过五官进入人体进而影响干预人体内在发生变化,可实现调理缓解身体阴阳失衡的目的。用这种外部物质干预之法往往见效快,但不一定持久有效,内因不调整改变,病根、病源不解决,病可能还会滋生反复。绝大多数病人的病,病源多是由于心理、观念认识出现偏执、不正、乱、躁、失中等问题导致,只是本人并未意识到。“病由心生”、“病从口入”、“心病还要心药医”,中国语言文化真实不虚,实实在在, 古有“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之论。如何治未病?由内而外,修心养性,日省三身,内求于心为要。上医多会从心而治。从两年来对传统中医学习中认识到,中医调病的方法很多,动针、动药(针和药的质量和性质都有不可控因素,针的卫生,药的产地、季节都会导致药性不同,这些医生无法掌控)实为下策,是药三分毒,长期(受强阳强阴物质刺激)服药必使体内自身免疫力处于长期干扰和紊乱状态,影响脾胃。可惜现代人多迷恋、依赖药,有病即外求,不反省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习惯观念难改,往往这病吃药感觉有改善,同时其它病又吃出来了,还不知道自己病怎么得的,这病好点那病又来,认为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总疾病缠身?怎知病也是自己造成的。
       以上所谈及广义之“药”,它们通过五官不仅能起治病的“药”用,同时也是致病之源(所以佛家称五官为五贼),只是人们意识不到或说根本没把这些细节的东西放在眼里,日积月累成病而不知。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利弊、阴阳共生。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扬长避短,规避风险不利,就会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造福于民,这不就是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合于术数,知黑守白之道理吗?这不就是为什么治病要知其本,从根源入手,求其相对平衡吗?这就是中道,中医之道。                                                
                                                   

注:此文章在《武魂》杂志2012年11期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573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00
板凳
发表于 2016-9-6 18:57: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3:48:28 | 只看该作者

您客气了,请多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泥莲寒舍 ( 京ICP备16037202号-1

GMT+8, 2024-12-23 11:08 , Processed in 0.0170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