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莲寒舍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7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病人应如何求医问药的一点认识

[复制链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6: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于2013年9月30日

       学太极,有幸接触到了传统中医,也自然接触到各种各样疑难杂症,如:白血病、红斑狼疮、败血病、各种癌症、肝硬化腹水、高血压、自闭症、脑瘫、失眠、风湿、哮喘等各种病症的病人。看到他们在求医问药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误区,谈谈这几年自己的一点认识,供病人及家属参
求医问药首先不能心急
       很多得了疑难病的病人,当确诊病情后,往往是病人和家属全乱了阵脚,开始走向有病乱投医,东看西问,东治西试的不归路,最终人财两空。网上曾有过这样的统计数据:得疑难病的病人,60%是治死的,30%是吓死的, 10%是真正病死。其实能得疑难病,绝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得上的,也不是几天几月能形成的,病也如同我们种果树,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因素相合才能开花结果,瓜熟蒂落。所以对疾病的治疗也不要幻想几天几月就能治好。心急是治病的大忌,得知病情首先病人和家属都不必慌,一个生命也不是说走就走的,也需要条件。太极上常讲中定,得病其实也一样,病人和家属心要能守住中定,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引自《黄帝内经》)。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的,糊里糊涂治,最后糊里糊涂走。

求医问药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应先内求自己,再外求医生,内外结合效果才佳。人病求医首先应求己,自己应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为何能得这种病,反躬自省,找找自身问题所在,痛改前非,所以说“药”也在己身。得一次病人也应珍惜得病的机会,病不能白得,如果能从每次病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也就给未来的健康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其次,再外求医生和药物,辅助自己病愈,这才是明智合道的。但目前绝大多数人得病都只是单方面的外求,得病也是白得,好了伤疤就会忘了疼,很少人反省自身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选择中医还是西医
        中医的历史有几千年,西医的历史只几百年,从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来看,人应会有个判断。比如:一位开车几月的司机和一位开车几年的司机相比,其它因素如果不考虑的话,你更放心坐谁开的车呢?
        西医在疾病检查诊断上有先进的设备和检测手段,对病情的确诊和各项内在指标变化判定上有其优势,西药药效快,立竿见影,比较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中医诊病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的结果往往名词概念比较模糊,常人难以理解,中药药效相对慢。因为人的心理多是希望得病后能立刻好,病人及家属都有急功近利之心,西药具有作用快,服药简单省事等优势,所以西医药多受现代人青睐,凡事有利就有弊,众所周知西药虽药效快,其副作用也相对大。这几年接触中医后让我认识到,常人对我国传统中医的了解并不多,它和社会上的中医差异也很大,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中医治病的方法只是中药、针灸、正骨推拿等几种方法,其实中医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诊病和调病方法,对病症可迅速确诊,当即见效。比如亲历亲见的对瞬间休克、手术失误导致行站困难、胃痉挛、失眠、高血压等病症,用中医非针药的方法,当即见效,且无副作用。
  中、西医在疑难病治疗思路和手段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在癌症治疗上,西医的思路是哪里有癌症去掉哪里,癌症的治疗手段主要采取手术和化疗方法。手术如同腐败现象我们拿掉某部门某个人,解决不了整个腐败现象的存在。切掉肿瘤,只是解决掉一个病灶,病根病源并没有解决。手术还会破坏体内经络循行,伤气血。另外,肿瘤切除后,体内那些癌细胞组织已形成了习惯向那里堆积,切掉后,没有了去处,它会寻找新的暂住地,这也是手术后为何易出现扩散现象的道理。化疗也是西医常见治疗各种癌症的方法,但是化疗的副作用众所周知,化疗的结果网上看到一句评语觉得挺客观,就是“同归于尽”。化疗结果确实导致人体内有益的、无益的细胞一起被杀。西医的治疗方式多是针对病灶、指标,把病灶去了,把指标调正常了就OK,并未解决病的根源。我个人观点,西医药可以用于救急,不可长期依赖,西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借鉴。
中医的调病思想是从人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角度全面考虑,而又不失精微。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病症病灶,顺藤摸瓜,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找到病的根源,从源头入手,整体考虑。这也是为什么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道理。我个人观点,中医在养生、调病,特别在疑难杂症方面有其独到、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副作用的特点,特别是中医的思想和道理,对人类防病治病,使人们未来少受疾病痛苦,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感叹国人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了解的太少太少。
我身边现有位肝硬化腹水的学生,病人是偶然体检时发现确诊为丙肝,之前并没什么感觉,经过一年多时间西医吃药、每周要打一针干扰素(1000元/针)、并住院等等治疗,头发变得干枯、花白、大量掉发,脸色不成样,身体虚弱,血压高,吃东西反胃,曾有一段时间上下楼困难,且是身体每况愈下趋势。刚来学习时腿脚虚上课站不住。来学习一年多后,现干扰素停了,指标见好转,现在站着上课一上午能轻松站下来。

在求医问药过程中,病人和家属的观念问题至关重要
        很多人迷信大医院,有些小病或孩子有个头痛脑热,若在家好好休息,少折腾可能几天就会好,但病人或家长因习惯观念,有病就要去医院,就要吃药,为此,往往不惧路途遥远,不怕孩子被交叉感染,不怕劳累折腾,一心往大医院跑,导致各大医院天天人满为患,如:常见感冒多是体内有火,外受寒热,季节交替,身体虚弱不适等因素导致发生感冒;婴幼儿感冒多是因家长过于呵护导致孩子食火、穿衣过多捂出火,母乳喂养期间因母亲问题导致奶水问题,影响孩子造成。我这些年应对感冒的一点经验:感冒初期,用红糖、姜、带须子葱白熬水,喝完捂被子出汗睡一觉,多数就没事了。如果感冒发起来了,只要好好休息,多喝水,吃药不吃药7天后高峰期一过多会见好。这样不靠药物把感冒养好,自身免疫力会提高,以后不易感冒。如果是靠打针、输液、吃抗生素药把感冒压下去,自身免疫力也被抑制,将来更易感冒,久之人体对药物也会产生抗体,以后再感冒,药效就会差,所以要不断研究新的更强劲的抗生素药。
是药三分毒,药的作用实际是在干预人体内的正常循行系统,长期靠药物干预调节,自身的调节功能就会产生懒惰和依赖。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如家长带孩子,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然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了。自然界中动物病了,多是靠自身恢复,人因为发明了医药,所以慢慢对医药产生了依赖。就如人们对电视、电话、电脑、手机、汽车产生的依赖一样。汽车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让人的腿脚变懒;电脑、手机给人们带来沟通交流上的方便快捷,让人们慢慢变得不再用手写字,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变少;医保政策虽然给人们看病带来了实惠和便捷,但也促成很多人得了药物依赖症。常看到很多上年纪人,把药当家常便饭一样吃,大包大包的往家里拿药。他们在正常饮食上省吃俭用,斤斤计较,一点剩饭剩菜怕坏了浪费,自己已吃饱扔打扫战场,日积月累把脾胃吃坏再去看病吃药,省的剩饭剩菜价值远远抵不过看病吃药成百上千的医药花费,还有花费看病的时间和自己病痛受的罪。所以人的观念至关重要,要会算账。

注:因篇幅所限转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6:15:5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求医问药的心态,不能自以为是
曾有位来学习的学生,因不坐班,所以日常精力和主业主要用在带自己的孩子身上(生活中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果家中夫妻有一位主家不上班,如果他或她没有一点自己的事做,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孩子和对方身上,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这有时也是一个挺可怕的现象,也易导致婚姻危机。人还是应该有些自己的爱好和事情做,不然容易无事生非,这是我看到不少身边人的经验教训的一点认识)。他知道西药副作用大的问题,所以对中药情有独钟。他自己应看了不少中医养生育儿方面知识,结果把孩子带得三天两头得病,体质比一般孩子弱,冬天外出经常给孩子带着口罩,怕空气污染、怕着凉,衣服也捂得严严实实。家长认为这样是爱护孩子,实际正是孩子不适应外部环境,导致爱感冒的一个主要原因。孩子每次感冒多会急着往医院赶看大夫,从3岁左右就常给孩子开汤药喝, 并在我面前夸孩子喝汤药不费劲,以此为荣。看着这位爸爸把孩子吃药不费劲当好事炫耀,真为这个孩子有这样的爸爸而悲哀。喝几天汤药若没明显效果这位爸爸就会换医院换大夫,并在课后把这个吃几天药没效果就赶紧换医院换大夫作为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它有小孩的同学。殊不知他孩子身体弱的问题都是这位家长自身问题造成的,家长自认为自己聪明,看了很多中医养生知识,认为自己懂,对孩子饮食起居呵护备至,认为是爱护孩子,实际是在害孩子。孩子长期靠药物调病,自身免疫力就会受到抑制,变懒、不工作;长期捂着口鼻出门怕空气污染,一旦接触外界,口鼻就会不适应,容易发炎感冒;长期饮食过于干净柔软,脾胃则娇气、虚弱,得不到锻炼。自己的孩子俨然成为这位父亲错误固执观念的牺牲品和满足他自己心理的实验品了。据这几年接触病患看,爱感冒的孩子,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与从小一感冒父母就去医院吃药打针有关。这些孩子的家长要么是不懂,只信医院医药,要么就是自认为自己“懂”的,殊不知他们的孩子身体弱,常得病,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自认为“懂”而害了自己的孩子。
中医调理需要时间,所以忌讳病人吃几服药无明显效果就换医生,这都是不明智的举动。一般中医开汤药调理,第一服药多是投石问路,需要病人的配合,及时反馈吃药后的身边细节变化情况,以便医生及时根据变化调整药方,所以需要给医生一个时间过程,需要病人的信任和耐心。看中医要用心听医生的每句话,要按医嘱行事,要相信医生。

求医问药一些忌讳和需要病人及家属注意的地方
求医问药问大夫问题要会问,问到点上,不该问的不乱问
如:拿着这家医院大夫开的药方,找另一家大夫那里问前一家医院大夫开的方子怎样?这种问题让医生无法回答。这就如同学太极一样,问现在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功夫怎样?因为功夫也有很多种,这要看你自己学太极的目的,看你需要。你看上好的老师不一定教你,你看不上的老师也许正适合你,所以机缘巧合,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鞋子穿上合适不合适,舒服不舒服要问自己,两个方子的药吃下去对比效果如何也要问病人自己,不能问大夫。
如:到诊所看中医,问大夫那边还在一家医院住着院,要不要出院?这种问题让医生也无法回答。首先这种两边看病就是个问题,说明对一方不信任,才去了另一方看病。那是否病人或家属还会拿着这边开的药方到那边医院去问怎么样呢?其次出不出院是病人和家属自己的事,要自己选择,不是医生的事,因为怎么回复都不合适。
如:有的病人求医问药时往往问题很多,开药方时不停的会问:方子里这味药是干嘛的,那味药起何作用。首先医生没有义务给病人和家属讲中医,其次即使告诉病人每味药的药性、作用、禁忌,合一起就会变化,就可能不是单独药的药性了,就如酸和碱放一起后,还能是酸和碱吗?这些知识性问题一时半会是不可能讲明白的,讲了也还是不懂。如婴儿饿了就吃奶,无需搞清楚奶是怎么来的,有何成分,没必要知道,先吃解决肚子问题是正道。就像学太极,有些学生一来带着很多问题上课不停的问,比老师话还多,这样的学生还不具备学习的心态,老师如果回答了学生这些问题,只是让学生又多知道点知识,对他自己来说也失去了自己悟明白的机会。这样会促成他更有的到外面去炫耀,会更浮躁,所以回答其问题反而是害学生,学生不可能真懂,也浪费老师的时间。所以需先冷处理,等踏实下来再说。

有的病治疗不难,难的是需要改变一家人
有些病经治疗能见效,但是病人一旦回到家里,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受家人的影响,又会回去。所以有的病人的病相对好治,但是他的生活环境氛围和他的家人是个难题,很难改变。所以有些疑难病的调治,往往需要调的是一家子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不是简单一个病人的事。特别是疑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家人一起改生活习惯和观念。因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大传》)。

好中医在民间
常人的观点求医问药多去大医院,找专家,我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认识,知道了如太极圈讲好功夫在民间,好中医也在民间。
目前我所了解的成就中医的几个途径:
中医院校培养,批量生产;
中医世家,祖传;
有一定中医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拜师学习;
有传承,实修体证,明阴阳之道理的修行之人,他们不以行医为目的,想找这样的人不能以年龄、专业取人,他们往往隐于民间,不走寻常路,而是合道理行事,这样的中医最难得,需要有心、有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14

帖子

19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14
板凳
发表于 2016-9-4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合道理行事,讲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575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80
地板
发表于 2016-9-8 14:15:51 | 只看该作者
能谈自己的认识,虽偶有不当之处,也还是值得鼓励的。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若水 发表于 2016-9-4 15:39
合道理行事,讲得好

几年前的一点粗浅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5:47:38 | 只看该作者
竹叶飞 发表于 2016-9-8 14:15
能谈自己的认识,虽偶有不当之处,也还是值得鼓励的。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016

帖子

31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05
7#
发表于 2023-5-4 21:52:05 | 只看该作者
1041 发表于 2016-9-11 15:47
几年前的一点粗浅认识。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泥莲寒舍 ( 京ICP备16037202号-1

GMT+8, 2025-1-11 07:28 , Processed in 0.0170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